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开展新任教师公开课及教学经验交流
发布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4-07-04   浏览次数:10

为加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部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促进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高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及培养质量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于2024年4月25日在6D202举办了以“新任教师公开课及教学经验交流”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新任教师公开授课、全系教师交流讨论的方式,促进新任教师快速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李化云主持。

  首先,新任教师鲁会军老师、杨凯老师和潘皇宋老师分别进行了公开课演讲和交流讨论。鲁会军老师,主要对《土木工程地质》课程中的《褶曲构造》内容进行了讲解,通过ppt文字、图片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将褶曲构造的概念、基本形态、要素及分类生动形象地展现和讲解清楚,讲授过程中表达清楚、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课后系部老师评价良好,认为对褶曲构造的介绍详细、系统,重点把握较好,可适当进行提问,并播放相关视频。杨凯老师针对《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中光学经纬仪的组成和使用相关内容进行了讲解,通过图片、仪器照片和实际操作视频,形象清晰地讲授了光学经纬仪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使用步骤,课后系部老师评价良好,认为杨凯老师对光学经纬仪的试讲内容清晰明了,涵盖了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特别是在操作步骤和应用案例的说明上表现突出,展示了良好的教学准备和传授能力。潘皇宋老师针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中弹性地基梁理论进行了讲解,结合ppt动画展示,将弹性地基梁与普通梁的区别、局部弹性地基模型、半无限体弹性地基模型以及度曲线微分方程以更清晰、更生动的方式讲解清楚,课后系部老师评价良好,认为潘老师备课充分、内容熟悉、讲课熟练应用相关理论,逻辑清楚,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理论部分讲的太深,时间太多,适当加快速度,较难的理论深入简出,这样学生更容易听懂;有些紧张,适当放松。

公开课后,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全体老师就专业课程上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尤其是理论性和应用性俱强的一些专业课,如《土力学》《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等。针对难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考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反思,针对

如何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建设思政案例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方法,如针对理论强的课程,考虑学生接受和理解难度大,可以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学习通和雨课堂等,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整课堂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应用,条件不允许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源进行应用讲解;作为老师,要将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恪守师德,强化政治意识和品质修养,同时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带动教风、促进学风。

最后,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主任李化云教授对三位公开课老师的表现进行了肯定,也对全体教师的参与和讨论表达了感谢。希望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把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新的出发点,重视课程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师资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图1 交流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