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霖教授应邀赴我校解读京都城市记忆与场所之灵

发布者: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0

6月30日,在图书馆报告一厅,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与设计系摩根讲席教授、建筑史与艺术史学者赖德霖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城市记忆与场所之灵——日本遗产保护案例及其所体现的保护思想刍议”的精彩讲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100多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赖德霖教授赖德霖教授于1992年和2007年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摩根讲席教授,同时是《世界建筑》、《建筑师》、《建筑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已发表中、英、日、意文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解读建筑》(2009)、《中国建筑革命——民国早期的礼制建筑》(2011)、《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2012)、《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赖德霖自选集》(2012)、《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2016),合作编著《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2006)和《中国近代建筑史》(2016),后者为中国“十二五”重点图书。先后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8)及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9)。

讲座中,赖德霖教授以在京都的游学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京都作为日本千年古都的悠久历史,深入探讨了城市记忆与场所之灵的内涵。京都拥有大量历史遗迹与文化记忆,从寺塔、庭园、纪念碑、人像、遗址等物质遗存,到武士、僧侣、学者、政治家等名人及其故事,构成了复杂而鲜活的城市记忆系统。京都的历史不仅体现在物质遗产中,更以“场所之灵”的形式深植于城市。

图1 赖德霖教授作报告

赖德霖教授将他在京都游历过程中挖掘的“场所之灵”从真容、实物、遗迹、手泽(手植松)、故址(址在,但无迹可寻)、雕像、碑铭、地名、传说以及物(实物、遗迹、故址)、人(真容、雕像、墓地、手泽)、事(地名、碑铭、传说)等多个方面娓娓道来。赖教授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将“城市之灵”以“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种方式呈现在师生面前。

讲座接近尾声时赖教授解答了来自老师同学的提问。何欣老师、李灏祺同学向赖教授提出关于城市如何保护“城市之灵”等问题,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城市之灵”的保护现状。

图2 提问环节

此次讲座,让师生们对城市记忆与场所之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城市更新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图3 专家与师生合影留念

一审一校:秦媛媛  二审二校:马利亚  三审三校:倪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