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为深化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全面总结学期工作成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在乐至县红色研学中心召开2024-2025-2学期总结暨教学研讨会。会议由系主任霍海娥主持,工程管理系全体教师参会,会议围绕专业认证、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图1 工程管理系教师开展学期总结
会议首先进行了专业认证摸底工作汇报。由霍海娥、杜德权等教师组成的核心团队,系统梳理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毕业达成情况等关键指标。霍海娥主任强调:“专业认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需全员参与、精准对标,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与会教师就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映射关系、自评报告撰写规范等议题展开交流,明确了课程调整方向和自评报告撰写要点,为后续认证工作奠定基础。
在培养方案梳理环节,会议按工程管理类、施工技术类、信息类、法规经济类四大方向进行分组讨论。各小组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用人单位反馈,提出课程体系优化建议。例如,施工技术类小组提出增设“智能建造技术”模块,信息类小组建议加强BIM技术应用课程与实践环节衔接。霍海娥主任总结时指出:“培养方案需动态调整,既要体现学科前沿,又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确保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除了课程体系优化,针对学生发展需求,会议还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改革探讨。考虑到部分考研学生的深造需求,会议提出允许这部分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以替代传统的毕业设计,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术发展路径。这一改革举措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团队培育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之一。会议明确了毕业设计指导分工,涵盖施工方案、进度管理、成本分析等全流程,并强调毕设资料归档规范化。此外,针对教研活动组织,会议提出系列创新举措:专业宣传升级。由郝利花、李华东牵头,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专业特色与成果;实践环节优化。通过路线预演、会场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组织协调能力;师资能力提升。计划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参与教材编写与课题研究。
会议专门对7月16日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的筹备事宜进行了安排,要求我系教师积极投身会议筹备工作,同时主动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优秀教材的建设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教材建设体系。
学期总结环节,会议公布了毕业生调研结果,其中王永强、张晶晶等教师凭借出色的教学态度与专业能力获学生高度评价。霍海娥主任在总结时提出三点要求:要以生为本,持续优化教学过程,精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 + 专业实践”融合模式,充分挖掘并有效将乐至县红色研学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要协同发展,加强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全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工程管理系将以此次会议为重要契机,坚守“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精神,以党建引领教学改革方向,以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构建“红色文化 + 专业实践”双轮驱动的特色育人模式。未来,系部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校地合作,为社会精心输送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会议最后,工程管理系党支部杜德权书记结合乐至县红色研学资源,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党课教育。他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工程英才”为主题,带领全体教师重温革命历史,强调要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他指出:“乐至县的红色资源是育人工作的宝贵财富,教师需以身作则,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教学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党课教育结束后,考虑到次日全系老师将赴陈毅故里开展党建活动,杜德权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求老师们研学前要深入学习陈毅元帅生平事迹与相关历史,做好知识储备。参观时注重言行,保持庄重肃穆,展现良好精神风貌,认真聆听讲解、积极交流感悟。活动后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将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教学科研动力,为系部发展贡献力量。
一审一校:孟康 二审二校:霍海娥 三审三校:倪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