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纪实

发布者: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发布时间:2012-09-20浏览次数:6013

    2012年新春,春寒料峭之际,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年终团拜晚宴上,严志忠老师感叹到:“学院2009年说要做10件大事,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10件事每件都相当于啃硬骨头,没想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6件,真没想到、真不容易!”
    2009年,学院新班子提出了这样的工作设想:力争在未来5年内完成成功申报土木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等10个学院发展的硬指标。有些老师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有些老师认为太过理想化。但是,提出这些学科建设目标不是一时热血,是学院班子细数家底,在学院既往发展基础上的科学构想。
短短几年时间,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年提出的10件大事完成了6件;2012年上半年,学院到位科研经费近600万元,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173万的指标;2012年9月初,西华大学承办的2012灾害防治技术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金牛宾馆举行,提高了学校知名度,社会反响极好;2012年3月,学院很好地完成了作为全国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开展的“在部分高等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取得造价员证书试点认证”工作;我校今年被住建部确立为西部一级注册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继续教育唯一培训单位;学院与人南校区培训部共同承办的四川省审计厅“投资审计业务培训班”已完成了五期培训。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这是在学校争取成为博士授权建设单位的新一轮学科建设浪潮中,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领导和老师拿出卧薪尝胆的勇气,奋发图强,在“建团队、找方向,抓科研、创平台”中壮大自身实力,同时在“立足行业、树立品牌”中扩大对外影响,走出的一段不俗的“再创业”之路。
统一思想   创新管理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前身为建筑工程系,1983年招收第一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生,建院之初,学院的学科基础薄弱,起步晚,投入少,学科建设工作举步维艰。2004年更名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前后,学院在单一的建筑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搭建了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学、城市规划为主的土建类专业结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成功申报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二级硕士点,疏通了学科发展的瓶颈。
学院在2009年新班子上任后,非常重视领导班子建设,注重提高班子成员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院坚持每周一次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坚持从思想、理论、作风、制度等方面来抓好班子建设,认真执行议事决策的制度和程序,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2011年,学院荣获“西华大学‘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表彰。
    学院制定和完善了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促进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激励教师多出高水平论文和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重奖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院努力优化队伍结构,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从校外聘请高水平专家教授,积极为教师进修、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做好引导、促进和服务工作,努力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引领的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师资队伍,促进学院和学科的发展,使学院的学术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在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近三年完成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
    2010年校庆之际,学院在知名校友唐鸿军的支持下,设立了我校第一个奖教金——“唐鸿军奖教金”,一方面奖励学院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资助各专业团队开展教学研究。通过三年运作,“唐鸿军奖教金”催生了22个科研和教改立项,覆盖了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创新、题库建设等教学环节,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学院教师潜心教学的氛围格外热烈。
    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凝聚人心、真抓实干、形成合力,放眼大局做好学科建设和质量工程等中心工作,坚持内涵式发展,把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显示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科学规划  搭建平台
    学院在整合原有研究实力与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培养人才、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找准突破方向。学院积极搭建学科平台,加强团队建设。学院拟定了“岩体变形、损伤、破坏的微细宏观力学特性研究”、“既有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设计”、“建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绿色生态建筑”、“乡土建筑研究”5个学科方向,由刘保县、王泽云、陶学明、向勇、康亚雄等教授、副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学院对每个团队进行资助。
    “岩体变形、损伤、破坏的微细宏观力学特性研究”团队完成的“锦屏高边坡岩体结构与损伤变形机理及其与边坡工程稳定性实效关系研究”项目,通过了由四川省安监局组织的专家组技术鉴定,鉴定结论为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研究成果还应用于都汶高速公路强夯路基工程分析及部分隧道、地铁工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时间效应研究”等的资助下,在煤岩变形损伤微细宏观特性研究及其应用方向在国内率先对煤岩结构不均匀性描述、损伤时效扩展、蠕变损伤、卸荷损伤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深入揭示了煤岩动力灾害时间效应产生机理。研究成果对于准确预测、预报煤岩动力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该团队有4篇论文被SCI收录。
  “既有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设计”团队与西南电力设计院开展了插入式钢管试验研究、架空输电线路铁塔设计技术导则试验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弯插入节点与单变双节点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等大量的科研合作,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该院的现代输电线路铁塔设计中,对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设计,复杂地区施工难度的降低提供了很好的技术途径。该团队还对抗震设计与灾后损伤、稳定性评价与加固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西华大学作为主要参编单位,王泽云教授参与编写了《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校首次参编建筑行业的国家标准。
  “建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该领域的科研和学术方面的研究优势,已完成四川省评标专家库系统软件开发与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较为前沿和创新的学术论文,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课题研究能力和队伍。目前主要集中对清单计价模式下的评标体系的研究,以便形成在目前中标单位确定原则下的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标体系。该团队在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与指标研究方向,形成了培养梯队和研究成果方面的优势,并在导师培养梯队上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培养队伍。在前期的研究中,该团队已完成利君科技园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目前针对灾后大量的恢复性建设,集中对突发性事件恢复性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两类建设项目后评价(正常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突发性事件恢复建设项目)分别提出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及一套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制度。陶学明教授主编的《四川省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规范》将于近期发布。
  “绿色生态建筑”团队与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对四川省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该团队在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上,还在建设部及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及成都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建筑节能专项”等的资助下,完成了成都市大型公共建筑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居住建筑能耗调查及统计,开发了建筑能耗数据库系统,建立了成都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平台,开发了2个建筑能耗监测产品,实施了3个建筑能耗监测示范工程。向勇副教授参与制定的《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应用技术规范》将于近期发布。
服务行业发展   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学院积极服务行业发展,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学院在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中把握了三个重点:一是课程以造价工程师执业能力为基础,二是体现工程技术、建设经济和工程管理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三是保持国际化视野,奠定学生与国际接轨参加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通过努力,学院实现了工程造价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层连续培养体系,即本科生毕业通过造价员资格认证获取造价员资格,具备适应工程实际的能力;研究生毕业基本具备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能力基础,达到统筹开展工程项目和造价管理的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2012年3月,按照中价协的要求,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组织17名专家,对我校2008级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高等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取得造价员资格认证试点”工作,159名通过认证的学生在毕业时将获得“双证”即本科毕业证和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认证考核专家组的《认证考核结论》指出:“西华大学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和学科建设高度重视,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齐全,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特色较突出,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
  学院还积极开展行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格认证工作。学院与人南校区培训部自2009年以来共同承办了5期四川省审计厅投资审计业务、4期计算机审计业务等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受到了省审计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校对外培训服务的品牌之一。
  今年,经学院的努力,我校通过了省建设厅和住建部的评审选拔,获批准为西部唯一一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单位,该项工作的开展对扩大我校知名度、推进我校市政公用工程类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学院非常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胡文绩教授带领力学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在2011年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古滨副教授带领力学实验中心团队,在相关专业教师的配合下,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举办力学创新实验竞赛活动,获奖率76%,远高于平均水平,并有望承办明年的全国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夯实学生设计能力基础,开展了基于设计课程和设计竞赛“双平台”的建筑学城市规划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等比赛和评优中获得多项全国大奖。
加强交流  促进合作
  学院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促进学科发展,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全年举行学术报告会6次以上。
  9月9日至10日,由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承办的2012灾害防治技术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金牛宾馆举行。此次会议由SCI期刊“Disaster Advances”、重庆大学主办,会议以“防灾减灾,保护地球”为主题,探讨、交流灾害防治科学技术与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加拿大、中国及台湾等国内外灾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减缓、工业灾害的防治与减缓、矿业灾害防治技术、环境灾害(污染)防治技术、3S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研讨会共征集论文600余篇,组委会录用280余篇,会议收录论文将全部被国际SCI期刊“Disaster Advances”正刊出版。我校教师舒志乐、付劲英、李丽、唐红元、刘保县、蒋华、江毅、向勇、刘立、郑澍奎共10篇论文被会议录用。
   大会上,印度技术研究所建筑与区域规划部教授Shankha Pratim Bhattacharya、台湾国立勤益科技大学教授宋文沛、重庆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刘新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龙花楼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大会分两个小组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各专家学者针对自己所作的研究和论文作了宣讲,并接受其他专家学者的提问。“大家在这样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氛围中获取了不少信息,学习到了不少新知识,这对未来灾害防治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刘保县说道。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拓宽师生视野,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激励广大教师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热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12灾害防治技术与管理国际研讨会